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2)-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发布者:王乐水发布时间:2023-04-28浏览次数:10

中国海洋大学

学术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授权学科代码0810

授权学科名称信息与通信工程

授权级别 □博士R硕 士

  


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总体情况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始建于1993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起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该学科围绕这两个学科方向,依托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通信研究所等平台,建设了现代海洋通信技术、信息获取与智能感知、信号与信息智能处理、海洋电子仪器与智能系统四个研究方向,瞄准电子信息领域科学前沿和重大需求,围绕能有效支撑国家发展、国防建设和区域发展的海洋电子领域关键技术重点突破,以产出国际一流标志性成果为主要目标,形成了一支多元人才结构的学科团队。

(一)主要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1. 现代海洋通信技术。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卫星通信及定位导航系统、水声通信及定位导航系统、水下光通信及跨介质通信等。

2. 信息获取与智能感知。重点研究领域包含声纳及声纳阵列探测、水下光学成像系统、MEMS湍流传感器及水听器等理论研究及系统研制。

3. 信号与信息智能处理。重点研究海洋光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海洋生物图像智能处理、多源遥感信息智能处理与模式识别等领域。

4. 海洋电子仪器与智能系统。重点研究领域包含自主水下航行器、遥控无人潜水器等水下无人平台、跨介质无人平台、无人机反制系统等。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将通信、感知、处理、系统等领域学科前沿与海洋应用融入人才培养中。培养硕士研究生应掌握该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具备严谨求实的学风与高尚的学术道德,具有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能独立承担较高水平科研项目的部分研究工作;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科技写作与学术交流能力。

培养方案开设现代信号处理现代数字通信 “无人系统原理与设计声呐信号处理等多门突出学科本源、海洋特色显著的课程,同时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等多家企事业单位深度合作,培养具备服务海洋意识的、具备扎实学科基础、优秀科学研究及工程开发能力的现代通信及信号处理专业人才。

(三)学位标准

研究生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培养环节,成绩合格,通过学位论文答辩,所取得的创新性成果达到要求的可向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硕士学位。

1.学位论文

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如下: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有明确的研究背景,论文工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2)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篇幅一般应为3-4万字。

3)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4)正文应综合应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科研问题或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些方面提出独立见解或有所创新。

5)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格式规范。

2.相关创新性成果

相关创新性成果须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

1)学术论文:发表SCIEICSCD(附目录)收录的期刊学术论文1篇,或者发表SCIEI收录的国际会议学术论文1篇。

2)专利:获得1项已授权发明专利。

3)其他获得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成果。

(四)特色和优势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在上述四个研究方向的发展支持下,形成了以海洋信号感知、信息处理以及通信技术为核心、海洋特色显著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并联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深圳市澜垣半导体有限公司、海尔、海信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合作关系,培养方案开设现代信号处理现代数字通信 “无人系统原理与设计声呐信号处理等多门特色课程,培养具备服务海洋意识的、具备扎实学科基础、优秀科学研究及工程开发能力的现代通信及信号处理专业人才。

二、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情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1.师资队伍

师德师风建设与导师责任落实总体情况:

电子工程学院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及《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研究生导师申请、培训以及导师考评与督导方面,严格按照《中国海洋大学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试行)》执行,注重研究生导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采取强化学习、明确职责、多元监督等多种措施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实、崇尚学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主要师资队伍规模和结构:

截止至2021年底,本学位点共有教师58人,其中教授6人,约占比10.3%,副教授21人,约占比36.2%,中级28,约占比48.3%,科研助理等其他岗位3人,约占比5.2%35岁以下教师17人,占比29.4%36-45岁教师23人,占比39.6%46岁至65岁教师18人,占比31%;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人,占比58.6%;具有海外经历教师24人,占比41.4%;博导6人,硕导31人。

此外,本学位点还聘有校外兼职硕士导师1人,系海信集团首席科学家刘卫东教授。

2. 科学研究

2022年度科研经费共计1267.91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212.91万元,横向科研经费55万元;2022年度本学位点教师发表顶尖及权威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顶尖期刊论文12篇,19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其中包含一项国际发明专利。成果涉及深度学习、水下目标探测、阵列信号处理、水下图像处理等多方面。新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青年3项,主持或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横向课题。在推动电子信息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目前本学位点承担的主要国家级课题如下:

序号

项目来源

项目类型

项目(课题)名称

负责人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

基于海洋-声场高精度耦合传播模型的智能声学信号识别方法研究

张浩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

基于深度学习和数值预报模式的可解释性对流触发智能预报研究

韩雷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

面向人体深部无创精准测温的磁控-超声耦合微型温度传感系统研究

李俊漾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

地基地震观测数据驱动下的多台站-多尺度震前异常提取

于紫凝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青年

面向大规模水下声光数据检索的自监督哈希表示学习研究

乔师师

6

科技部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基于数据驱动技术和智慧型复合材料的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研发

何波

7

海南省

重大科技计划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水下目标探测系统的研究

郑冰

3.支撑平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位点在上述四个研究方向的发展支持下,形成了以海洋信号感知、信息处理以及通信技术为核心、海洋特色显著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其中卫星导航定位、海洋信息获取与智能感知、水下机器人等研究领域跻身于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先进行列。获批建设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信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通信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教学平台,为研究生学习、科研提供有效支撑。

2022年度,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深圳市澜垣半导体有限公司、海尔衣联网、海信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本学位点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要平台如下:

序号

平台名称

平台级别

批准部门

批准

年度

1

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级

教育部

2009

2

中国海洋大学海信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

教育部

2018

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通信研究所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16

4

卫星海洋应用技术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17

5

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与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空间信息事业部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21

6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21

7

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基地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21

8

海大-可孚智能研究院联合创新实践中心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21

9

海大-海尔衣联网联合创新实践中心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21

10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校级

中国海洋大学

2022

4.奖助体系

2022年度,本学位点研究生累计获得奖学金27.45万元,其中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本学院研究生奖学金做到了学生全覆盖,有效减轻了学生的求学压力,同时通过差异性奖学金也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激发不断创新的热情。

2022年度,本学位点研究生奖学金情况具体如下:

项目名称

资助类型

年度

总金额(万元)

资助学生数

国家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8

4

东升研究生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0.25

1

学习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8.8

11

文体和社会活动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1.6

4

学术创新奖学金

奖学金

2022

8.8

11

(二)学位授权点人才培养

1.招生选拔

为保证生源质量,学院每年组织暑期夏令营,介绍学院研究方向和成果,吸引山东省内外优秀本科生参加。同时通过本科SRDP、国创、竞赛等途径,使本科生提前了解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交流,吸引本校优秀生源。

2022年本学位点招生人数28人,其中包含7名推免生,21名普通招考人数。2022年度授予学位人数28人。

2.思政教育

1)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情况

学位授权点培养方案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为研究生必修课程,同时针对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开设《学术道德与规范》、《学术论文写作》两门必修课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培养学生坚持科学真理、崇尚严谨求实的精神品质。

同时,电子工程学院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在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第一届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评比中,共有4名教师获得立项,在我院形成了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风气。2022年度有2门课程入选校级教学研究项目。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在党委领导下,抓牢辅导员这支主要的研究生思政工作队伍,建立联动育人机制。着力做好价值引领、学业指导、就业服务、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工作。目前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专职辅导员3人,兼职辅导员1人。

3)研究生党建工作情况

电子工程学院共有学生党员27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党员129人、博士研究生党员18人。通过培养阶段与研究方向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共设置硕士研究生党支部8个,博士研究生党支部1个,提升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

3.课程教学

学位点开设了20门课程,包括4门基础课(其中数学类课程2门),4门核心专业课,5门专业课、5门跨专业课程,以及2门补修课程。核心课程中有5门课程采用英文上课。学位点开设的20门课程由学位点研究生指导教师担任,主讲教师获得博士学历或者副教授以上职称,具有多年的教学或科研经验。

任课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生教学案例库建设,课程的案例来源于信息与通信工程在海洋探测应用和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原创性、客观性和典型性。案例教学作用,实现了教、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促进从事电子工程与海洋工程应用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如无人系统原理与设计教学案例,以水下无人航行器的研发和应用为导向,从中提炼出充分代表水下无人航行器设计和应用的典型问题作为案例,实现案例真实和学以致用的目的。目前已完成无人系统原理与设计随机过程认知计算机器学习”4门课程,约40个教学案例的收集和编写。

根据学位点的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开展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声呐信号处理课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BB教学平台,通过课程内容重构、算法程序仿真和文献拓展等模块,将声呐信号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实际海洋场景,强化学生分析解决复杂海洋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计算机视觉导论课程进行了任务驱动式专题研讨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从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出发,通过重新组织教学设计、梳理归纳教学内容、划分组织主题研讨、完善健全考核方式,注重工程实践与科技写作,提高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

4.导师指导

学位点研究生培养采用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的职责贯穿于研究生整个培养阶段,同时积极开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研究工作,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

电子工程学院根据学科建设方向将导师划分为四个组,以研究生培养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开题答辩、中期筛选、毕业预答辩、答辩等工作,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同时成立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小组及导师进行培训指导,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严格把关。

学位点在导师遴选和考核将师德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把学风严谨、研究能力突出、科研资源充足、实践经验丰富等作为重要指标,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风严谨、能力超群、视野开阔、关爱学生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5.学术训练

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与创新能力,我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激发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具体包括:

1)定期举办学术讨论班,通过课程学习、论文阅读、讨论班,对研究生实施过程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

2)鼓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在奖助体系中予以突出。

3)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跟科研方向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并在奖助体系中予以体现。

4)选派优秀硕博生赴国外知名大学合作研究,提高其科研水平。

5)学院为研究生提供助研助教助管等各种岗位,锻炼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022年,电子工程学院联合中科芯云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举办“兆易创新杯”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以下简称“研电赛”)华北赛区竞赛,在学术界及电子产业界获得广泛好评。同时,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在此次竞赛中表现优秀,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其中北斗小纵队海衡星两支队伍获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中国海洋大学获得优秀组织奖,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电子工程学院张浩、吕婷婷两位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6.学术交流

学院具有良好的学术交流传统和氛围,每年为研究生和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十余场场学术报告。

注重国际交流,与多所国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密切学术交流关系,比如美国伍兹霍尔和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英国阿伯丁大学等。2022年度有1名教师公派出国。

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要求每位博士生每年参加一次,每位硕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导师对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予以经费支持,同时,支持学生申请学校对于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

7.论文质量

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多注重于设计研发及理论分析,主要分布在信号处理领域、通信领域及机器人相关领域,契合我专业的建设特点。每篇学位论文呈送2位校外高水平同行专家盲审, 2022年的论文外审情况如下表所示:

年级

论文数量

一次性通过盲审数量

一审通过率

二审通过率

2022

28

28

100%

/

8.质量保证

根据《中国海洋大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试行)》,本学位点重新制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学位研究生实践和培养环节实施细则,优化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细化培养环节,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在开题审核、论文研究进展报告、答辩等环节实行分流淘汰机制,增加硕士毕业论文预答辩及学院盲评环节,对不通过的学生不予送审。同时在答辩结束后,学院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对所有所示论文进行复查,切实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9.学风建设

学院注重研究生的学风建设,在研究生开学第一课中,除了介绍学院发展及学科建设主要方向外,特别强调研究生科学道德及学术规范,通过介绍学术不端的负面案例使学生提高对学术造假及不端行为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同时开设《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工程伦理》等课程,在培养过程中实行分流淘汰机制,严格执行研究生院制定的《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维护学术尊严,加强道德教育,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的同时,严明学术纪律,杜绝各类学术不端现象,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实、崇尚学术、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

2022年度本学科导师和研究生未发现有违背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行为。

10.管理服务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配有专职研究生秘书2人,电子工程学院设有分管研究生教务工作副院长1名,兼职研究生秘书1名,负责本学院的研究生工作;同时学部有12人的学生工作团队,负责学生的党团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学部每年召开研究生代表大会,学生可在大会上提交提案,提案会被提交到相应职能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给学生作出答复。学部每年会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满意度抽样调查,每年满意度都在98%以上。

11. 就业发展

2022年度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为100%,其中4人升学深造,其余均签就业协议、劳动合同。就业单位主要以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北京字节跳动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等为主。签约单位中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占29%32%,其他分布在如三资企业、高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其他事业单位等类型单位中。地区上来说,山东省内就业占55%左右,东部地区占32%左右,中西部地区23%左右。

单位类别

年度

党政机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等教育单

科研设计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企

民营企

三资企

部队

自主创

升学

其他

全日制

硕士

2021

0

1

0

1

0

2

13

7

1

0

0

1

1

2022

0

3

0

1

0

1

9

10

2

0

0

4

1

1)统计范围不含同等学力研究生、留学生、港澳台生。

2)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就业情况按“升学”统计。

12.学生培养成效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重要国防军队及各类省部级项目,在校生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 SCI 二区及以上论文12 篇,在水下机器人、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校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共有9支队伍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赛事获奖,累计27人次。在校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加了中国海洋大学三下乡系列活动、 “东乡行支教,疫情期间等志愿服务,承办了中国海洋大学百川讲坛,这些活动表明在校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

(三)服务贡献

在科教协同育人方面,在学校和学部的领导下,学院大力推行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与浪潮、海尔、海信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师资共享、技术共有、人才联培、设施联建的示范性实践基地,搭建校内工程实训平台,支撑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与华为、海信、58同城等建立产教融合创新示范班,企业参与招生培养全过程,实现订单式精准培养。通过上述创新举措,学院建立的电子信息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入选山东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立项建设名单(全省共46个)。依托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与48家单位长期合作并签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从培养方案制订到学生培养,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针对相关领域技术应用于海洋科学和服务于地方信息化产业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具备从事电子与信息及其相关领域研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海洋强国建设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围绕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前沿技术,赋能智慧海洋建设。建设能够提供全域覆盖、全天候、高效可靠的全自主的海洋通信与探测网络,开展海洋通信与探测前沿理论与应用技术的体系化研究,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瓶颈问题,也是推动具有海洋特色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相关学科建设的核心驱动。近五年本学科共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基金与重大仪器项目和军口重点及重大项目等在内多项涉海科研项目30 余项,累计经费超过 1 亿元。瞄准行业重大需求,产出硬核科技产品。学科针对海洋通信与探测需求,开展并引领海洋通信与探测前沿理论探索、应用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开发与产业化,形成了跨洲际北斗短报文通信系统深海多模卫星通信系统动态声场预报系统系列化海洋湍流仪压电薄膜 MEM 水听器旗鱼系列 AUV  ROV 等一系列研究成果。研发海洋探测、处理、通信、应用的一体化系统,为海洋通信探测高起点、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持续改进计划

针对上一年度学位授权点建设的问题,学院从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引进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等多方面进行改进。自2022年起,学院每年组织新入职教师培训会,帮助新入职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科研各项业务,参与到学院发展建设中。通过对外宣传、学术交流等多种手段,引进青年教师4人,较好地缓解了学院对青年人才特别是微电子领域青年人才的需求。同时,在学校、学院奖励制度激励下,2022年度共有2项专利获得成果转化。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院在研究生对外交流、国际合作、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方面仍存在不足。由于疫情影响,学校学院对外交流机会减少,教工出国访问及研修人数较少;同时研究生个人对外交流意愿不是很强烈,近几年研究生出国留学的人数较少。国际学术交流的气氛不是很活跃。同时,近几年的疫情也使大部分的学术会议改为线上举办,学术交流效果不明显,高质量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举办也迫在眉睫。

另外,学院仍存在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成果转化、科技奖励方面需要持续培育。

(二)持续改进计划

1.持续优化导师培训制度。每年9月份组织全体导师会议,宣讲最新版研究生培养方案、培养细则、学位标准,学习《研究生工作手册(教师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学事故认定处理办法(试行)》、《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等相关文件,以及组织导师进行经验交流。使研究生导师及时了解最新版的研究生培养方案、细则、学位标准要求,明确导师第一责任人角色,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按时保质完成研究生各培养环节,最终提高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

2. 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同时,基于学科方向的梳理开展已有人才团队组建,进一步加强本学科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培养进修和出国交流机制,并将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共同提升本学科的人才水平,保障学位点的持续发展。同时针对已有成果,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奖励申报,加强学术及工程领域交流,扩大相关成果的影响,促进成果转化。

3. 加强实验室、科研平台建设,承办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和国际学科竞赛及学术会议,鼓励并积极引导硕士、博士研究生积极参与平台建设等方面工作。依托学校和国家实验室等优势平台基础,共同推进学科建设发展,为下一步申报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