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部开设的这门通识课登上《大学生》杂志!

发布时间:2025-08-08浏览次数:11


近日,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主办的《大学生》杂志刊载了文章《“海味儿”AI破浪而来》,对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开设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进行了报道,展现了学部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方面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探索。    

课程立足人工智能发展前沿,引导学生发现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领域结合的可能;融入学校海洋特色优势,激发学生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热忱;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学,实现了交互性、启发性和即时性的学习体验,自开设以来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原文:

海味儿”AI破浪而来


2024年春季学期,由中国海洋大学(简称“海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8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开设的“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正式落地,来自17个专业的21名同学由此开启了“未来之旅”。

海大课程团队专家研讨课程设置

人工智能+”行动下的通识基础课

进入智能化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实现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的输入输出和人机实时交互,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海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教师关注到这一动向,于2023年推出“人工智能——探索人类智慧的奥秘”通识课,旨在向全校学生普及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知识,这也是全国最早开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之一。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课程团队深受启发,在充分调研和讨论后,他们决定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聚焦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通过分专题研讨式授课、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人工智能与千行百业的关系,培养学生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多学科交叉思维、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应运而生。

AI for Science:科学研究的“跨界思维”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海大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部长董军宇教授在课堂上说:“如今,我们搞人工智能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AI for Science(人工智能驱动的科学研究),借助AI技术和方法辅助科学研究,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董军宇通过展示人脸识别、智能语音识别、建筑物的三维场景复原等具体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揭示了人工智能与科学发现之间的紧密联系。

 “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围绕人工智能+海洋、大数据、大模型、创想、医学、交通、城市、安全等不同领域精心设置了8个专题。这正是AI for Science打破学科壁垒的理念要求,也是这门课开设的初衷。

课程以“AI+海洋:谱写蓝色华章”为开篇,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在海洋探索和开发中扮演关键角色,接着讲解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常用的基础算法以及代表性大模型。最后几次课则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学、医学影像分析、智慧城市及网络空间安全等具体领域的应用。

除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及互动研讨外,课程还特别设置了调研环节,鼓励学生运用AI for Science视角重新审视所学专业,并通过组织分享交流会,深化理解与应用。

AI潮声叩击深蓝

在海大,“人工智能素养与大数据思维”通识课“海味儿”十足。

在课堂上,董军宇向学生们展示了团队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在海水温度预测、海冰预报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效果演示图讲解了海温预测的原理。

董军宇在授课过程中还穿插了美国灾难片《后天》,引入洋流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阐释利用AI技术进行海洋监测的重要性;提及海洋灾害风暴潮时,他讲述了在青岛前海亲眼所见的大船被巨浪冲上马路的震撼场景,揭示了海洋湍流的复杂性以及AI技术在湍流研究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团队希望帮助学生树立“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意识,并鼓励他们用所学知识为国家海洋事业作出贡献。

AI+海洋”的实例在课堂中处处可见:介绍AI算法处理的数据类型时,用水声信号识别作为示例;介绍AI和大数据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时,引入为东星斑进行“鱼脸识别”的实例……

谈及课程未来的发展方向,参与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的仲国强教授表示,团队还有很多设想,包括扩大班级容量、邀请校外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加入授课团队、开设更多特色课程、搭建实践实训平台、推动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当今时代是一个创新与融合的时代,希望大家能够天马行空地想象,无所畏惧地探索。”这是这门课的结束语,也是“人工智能+”在海大的开始。

者:徐君岭(中国海洋大学)

文章来源:《大学生》杂志2025年第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