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系激光雷达项目组成员及观测设备顺利返回青岛,宣告历时2个多月的陆面-边界层-平流层三维立体综合观测在西藏那曲圆满结束,为2014年全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画上句号。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为复杂的高原,因其地理位置导致的天气和气候变化长期以来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它不仅影响东亚地区气候,还通过对流层-平流层物质输送通道,显著影响北半球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
本次试验站点设置在青藏高原腹地—西藏自治区那曲县,该地位于唐古拉山脉与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海拔约4500m,氧气含量不足内地的50%,昼夜温差大,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被称为“唯一一个没有树的城市”。
激光雷达项目组参与此次试验的水汽-云-气溶胶激光雷达为我校自主研发;小型脉冲相干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属于与航天科工集团、中国气象局的技术合作和国家火炬计划研究内容之一。该两部激光雷达与我校购置的激光云高仪、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相关部门的气象飞机、微波辐射计、气象卫星等观测设备开展联合观测、数据对比分析,通过充分发挥各系统的技术优势,获取高质量的试验结果,旨在对青藏高原地区卫星-遥感-高空-地面观测多源信息在分析技术与数值预报模式物理参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以吴松华教授为首的激光雷达项目组师生不畏高寒缺氧环境,克服各种困难,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设备架设,并为应对高原环境,量身定做方案,通过多项技术手段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海洋大学研制的水汽-云-气溶胶激光雷达所用激光器为大功率YAG调Q纳秒级激光器,它能够在4500米的高原环境中进行为期近二个月的常规观测试验,其测量站点海拔之高、工作时间之长均在国际激光雷达观测史上创造了新纪录,意义深远。小型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在高原环境下实现24小时全天候观测,快速精确地探测大气边界层风场,为高原地区小尺度的天气现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来源。
此次青藏高原观测试验为中国海洋大学激光雷达项目组积累了丰富的外场试验经验,整个团队得到了宝贵的历练,从而使团结协作、一心科研的学术氛围更加浓厚,也赢得了共同实验的其它院所高校领导及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试验的圆满成功是对激光组的肯定,也是对努力追求求实求新的师生最好的回报,他们将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铭记“高原精神”,为打造成为高精尖国内外知名激光科研团队奋力前行!目前,观测团队正在汇总对比观测数据,力争通过比对检验前期观测效果,为下一阶段观测任务和直至2021年的全国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做出更多贡献。
(参与本次实验的2014级研究生翟晓春供稿)
图1 外场实验设备图
(左侧大集装箱为水汽-云-气溶胶激光雷达系统,右侧小箱为小型相干多普勒激光雷达)
图2 第三次青藏高原科学实验工作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