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9-23浏览次数:1171

山东省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称技术创新中心)于20211月由山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复筹建。该技术创新中心以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部为主体,联合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和青岛杰瑞工控技术有限公司,整合海洋大数据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海洋信息探测与数字海洋技术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工程中心和实验室力量,充分发挥在海洋智能系统及装备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投入、产业化等方面优势,围绕海洋智能探测、海洋智能信息、海洋智能装备、智能海洋应用四个重点研究方向,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探测技术研发、海洋信息技术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保护、海洋工程技术开发及相关领域转化。技术创新中心的主要研究方向具体包括:

1)海洋智能探测技术包括海洋声学技术、海洋光学技术和海洋遥感技术等方向,重点突破声///磁等高端智能传感器、海洋新型智能探测系统等“卡脖子”技术,为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高新探测技术手段。

2)海洋智能信息技术包括海洋跨域通信、水声通信、卫星导航与通信系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水下视觉与智慧海洋等方向,重点突破深远海先进通信、智能感知与信息处理前沿理论与应用等“卡脖子”技术,实现全球海洋高感知度三维可视化,为“透明海洋”、“蓝色粮仓”和“海底资源”三大科学与技术前沿问题提供科研、管理和决策服务。

3)海洋智能装备围绕星//船载海洋电子仪器装备,以及水下机器人、浮标、潜标等重要海洋装备与平台的研制应用,突破新型海洋仪器、海洋电子芯片、大型海工装备、智能水下机动平台、智能观测系统等“卡脖子”技术,为实现智能化、体系化的海洋无人系统技术研究与应用服务。

4)智能海洋应用面向两洋一海重点区域、军民融合应用的环境保障,近海生态为主的环境保护,海底资源探测勘探等领域发展需求,突破海洋环境和声场以及电磁场环境的精准预报、动态更新和实时推送等“卡脖子”技术,逐步形成海洋环境信息产业化布局。


1.技术创新中心总体建设框架与方向


技术创新中心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智能系统与装备团队为核心力量,现有固定成员152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产业领军人才2人,博士生导师39人、教授等正高级人员50人、副教授等副高级人员83人,131人拥有博士学位。

技术创新中心与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北京航天宏图、德国SNP公司、海信、华为等各类企业及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7个,现有一般科研用房面积42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价值6500万元,年均科研经费超过6000万元。

技术创新中心近3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国防重点预研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100余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件,制定国际标准1项。

技术创新中心代表性科技成果包括深海激光拉曼光谱系统、海洋MEMS传感器芯片、面向领域的智能计算理论方法与产业技术应用、近海底精细三维地形地貌、跨洲际北斗短波文通信系统、IEEE2402智慧海洋系统构建标准、GB/T33137基于传感器的产品监测软件集成接口规范等已成功实现转化。


2.深海激光拉曼光谱系统


3.GB/T33137基于传感器的产品监测软件集成接口规范


4.海洋MEMS传感器芯片


5.跨洲际北斗短波文通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