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研究生招生指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科介绍

发布者:王栋发布时间:2017-07-09浏览次数:7829

1.简介

总体概况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于2013年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拥有山东省“十二五”计算机应用技术特色重点学科、教育部海洋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混合现实与虚拟海洋重点实验室,与海尔集团合作建有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本学科以国家新一代信息产业和国家海洋战略为服务目标,以计算机科学和海洋科学等交叉领域的重大科学与工程问题为研究目标,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海洋信息服务、智能家居服务及其相关领域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培养整体水平列全国高校前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以“海洋信息”为品牌特色的信息人才培养基地,以培养具有宽厚基础、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计算机科学创新人才为目标,设有海洋大数据、水下视觉、卫星遥感、虚拟海洋、可视化、智能家居等多个研究团队,提升研究生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紧跟计算机科学前沿,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养,使学生具有独立科研、独立创新能力。

学科优势

(1)平台优势:中国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海洋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海尔数字化家电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支撑平台;

(2)人才优势:以教育部 “长江学者”、国家杰青获得者及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为核心成员,打造智能信息系统和海洋大数据两支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团队;

(3)技术优势:学科拥有海洋卫星地面接收站、无人机、水下机器人等观测平台和设备,多通道数字海洋系统可视化展示平台,促进了我校计算机学科的发展。

主要特色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形成了多个方向的研究特色:

(1)物联网技术:面向物联网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研究工业物业联网及海洋立体监测网系统的互联协议,进行大规模物联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和软件模型设计工作,取得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学术专著等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在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得到应用,互联了遍布于全国各地区制造工厂中的千余台传感设备,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2)海洋大数据:面向国家数字海洋建设目标,重点围绕数字海洋信息获取、智能计算和标准集成等关键环节开展研究,在海洋立体监测网络、海洋立体通信等数字海洋关键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建立了一支国家级海洋信息技术领域的特色学术团队。

(3)水下视觉与智能控制:研究水下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高分辨率三维成像,同时研究以水下机器人、 ROV、 AUV、海洋平台等为背景的最优控制系统,为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提供服务。

(4)先进制造软件:面向国家家电产业基地建设等地方重大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了数字家庭智能计算、智能网关和嵌入式软件等新一代工业软件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工作,在产学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建成了一支国家级工业软件领域的特色学术团队。

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计算机科学专业基础,既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有效开展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又能从事相关海洋应用研究的创新性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毕业生主要面向信息技术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近3年,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30余篇SCI文章;3人次获得省优秀学位论文、研究生创新成果奖。本学科的保密特色方向0812Z1保密科学与技术,085211计算机技术02方向,面向涉海系统安全,服务海洋工程,海洋观测领域和海洋信息系统,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我国建设成海洋强国和网络强国保驾护航。

培养方式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双导师培养方式。由 1 名校内导师和 1 名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其中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工程实践实习、论文选题和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引导学生融入大的科研团队,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培养独立的科研能力为目标。

国际交流

      研究生可参与的国际交流形式

      研究生参与国际交流的形式主要包括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中外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暑期学校和海外实习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休斯顿维多利亚大学、法国南特大学、英国赫瑞瓦特大学、邓迪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具体计划如下:

      在这些项目的推动下,鼓励学生赴国外学习与交流,近三年来受资助的同学主要有:

      在这些国际合作项目的推动下,极大的扩大了同学们的国际视野。过去五年里,研究生在IEEE Trans, JOSA, PR, AAAI, IJCAI, ICIP, ICPR, ICME 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 300 余篇,研究生出国访学、联合培养、参加学术国际会议等共200余人次,人才培养与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计算机系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术研究影响力日益增大。先后举办了第七届中国传感器网络学术会议、网构软件国际研讨会、2014视觉与机器学习研讨会、2015海洋大数据分析论坛、2017国际图形图像处理大会等共20余次学术会议,通过邀请国际同行赴青岛进行学术交流,升了计算机系的国际地位。

2.学科方向设置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涉及的传感设备种类繁多,数据处理系统结构各异,互联困难,我国物联网发展面临严峻制约和挑战。本学科方向针对以上技术难题,面向“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进行物联网系统互联协议、体系结构和软件设计模型研究。在该领域承担了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面上基金多项国家级课题,制定了IEEE 1851“基于传感器的家电测试软件集成规范”、IEEE 2402“面向海洋观测的复杂虚拟仪器设计规范”国际标准,以及GB/T33137-2016“基于传感器的产品测试集成接口规范”国家标准,这些标准正在逐步被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长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协议。

海洋大数据:研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海洋三维空间数据处理、多源数据融合、海洋现象精细化提取,建立以海洋大数据、虚拟现实及可视分析为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研发渤海海洋数字协同服务系统,提高了海洋数据管理的效率,目前已实现与国家908“数字海洋”系统的应用集成,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山东省渔业厅、潍坊海洋渔业局成功应用,受到用户单位高度评价。

水下视觉与智能控制:水下视觉方面,研究水下图像采集、图像处理、模式识别、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智能控制方面,研究以水下机器人、 ROV、 AUV、海洋平台等为背景的最优控制系统。“十二五”期间,本方向开发国内外首个分辨率达到毫米级的定点式海底地形高分辨率获取设备,已应用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发“突击者”、 “Salfish”系列 AUV 共 3 台,实现了复杂深海环境下的自主导航,被国家海洋局、国土资源部应用于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海洋动力环境自动检测等领域,平均每年可节省上千万元的 AUV 使用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2项。

先进制造软件:重点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家庭网络芯片、云服务智能感知平台以及水下信息处理。研发电力线载波通信芯片,已在全国 20 多个省、直辖市的电力营销部门成功应用,累计销售达 1.5 亿只;研发企业智能数据处理系统,在海尔集团、颐中集团、青啤集团、中电 41 所有效提高了产品装箱效率,将空间的利用率由人工装箱的 84%提高到 93%,为企业创造产值 1.4 亿元,利税 3000 多万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庭网络 SoC 芯片,已被海尔、海信集团部署在户户通机顶盒、智能电视、 MP606H 机顶盒等设备并实现系列化大规模生产,节约产品开发成本约 2 亿元,提高了青岛市家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

3. 教学服务设施 

计算机系拥有惠普软件测试实验室、高性能计算实验室、人机交互实验室等教学实验室约600平米,可同时容纳200人进行实验与教学。距离计算机系咫尺之遥的图书馆含纸制图书150余万册,电子数据库100个,电子期刊1.5万种。

教学实验室

图书馆

      优越的生活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支持计算机系研究生在国内外技术竞赛中屡屡获奖。

海大1909咖啡吧

2017年GeeKPwn获奖

4. 职业发展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新业态的崛起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领域的迅猛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信息人才的需求旺盛,这不仅为计算机系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更为他们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创造了广阔的舞台。2016年,学院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面对新机遇、新发展,计算机系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与慧与、海信、中兴、华为、歌尔、浪潮、朗讯、万华、武汉正维、大连东软、恒生电子、比亚迪、国光电器、惠州超声音响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这里活跃着一大批学院优秀毕业生的身影,很多人已快速成长为单位的领军人才和中坚骨干力量。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航母亮剑、服务奥运,都有计算机系学子的突出贡献。